當前位置: 首頁 > 綜合

        面臨“雙風險”?保護世界遺產地哈尼梯田有對策

        日期:2023-05-06 19:27:10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梯田層疊,天開畫境。

        在哀牢山南部,云南省紅河州金平、綠春、元陽與紅河四縣,有一處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哈尼梯田保護區。這里空氣濕潤,霧靄奇幻,為疊嶂層巒與人文景觀平添了幾許詩意。


        【資料圖】

        記者5月6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了解到,該所研究員許建初團隊近期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周穎團隊合作,圍繞30年來哈尼梯田保護區的水稻表型測繪衛星圖像,開展了梯田水稻種植的時空結構分析。研究認為,目前保護區正面臨氣候變化和社會生產方式轉變的雙重風險,這為了解中國西南地區水稻梯田面積變化及其相關驅動力分析提供了科學依據。國際學術期刊《遙感》發表了這一成果。

        保護梯田世界遺產,發展綠色現代農業

        紅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當地地理氣候條件,共墾共創的一項世界罕見的農耕文明奇觀,至今已有1300多年。

        這里梯田規模宏大,綿延在元江南岸,僅元陽縣境內就有19萬畝,元陽梯田也是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區。20世紀80年代后,通過眾多攝影家的光影創作,紅河哈尼梯田的霞光水影、農耕人文,讓全世人驚嘆。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紅河哈尼梯田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哈尼梯田之美,在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古老生存智慧,這里也孕育和豐富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農業思想。”許建初說,自古以來,哈尼梯田以“木刻分水”構建了以“水”為核心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同構的稻作農耕系統。

        哈尼族群眾居住的山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在15度左右,全年日照1670小時,非常適宜水稻生長。有史可考,自隋唐之際,哈尼族先民進入這個區域,就已開墾梯田種植水稻。

        “這種將地形、植被、氣候與農耕技術完美結合的山地梯田農業,彰顯我國山地民族的生態智慧,是世界農耕史上的奇跡。”周穎認為,因此研究探究生態-經濟系統的生態環境承載力,對梯田區保護發展以及發展綠色農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989—1991至2019—2021年哈尼梯田分布四縣土地利用分布圖(紅色為梯田)。

        主動轉型,破解自然與社會因素“雙風險”

        紅河哈尼梯田,是自然生態和文化系統共存的載體。經過深入調研,科研人員發現雖然2013年紅河哈尼梯田被列為世界遺產,但一些自然和人為因素,改變了土地覆蓋情況,導致稻田面積縮小。

        但此前,由于缺乏具有精細空間分辨率的稻田歷史地圖,很難準確評估這些變化。

        “通過訪談調研等工作,我們獲得了哈尼梯田區水稻的物候與農事節氣信息,再利用地球數據和水稻物候特征,以每3年為間隔期,繪制了過去30年間哈尼梯田遺產區所在四縣土地利用分布數據。”研究論文第一作者、昆明植物研究所楊建波博士說,新構建的數據組,使模糊的假想變得一目了然。

        在30年間,哈尼梯田遺產區的水稻種植面積總體呈現減少的態勢,從1989年至1991年約占梯田遺產區總面積的13.66%的133.79平方千米,減少到2019年至2021年的100.71平方千米,約占梯田遺產區總面積的10.28%。

        隨后,研究團隊通過分析四縣1989年至2021年的氣象數據與社會經濟狀況,來探究哈尼梯田水稻種植面積消長的驅動因子。

        “在自然因素方面,依賴亞洲季風氣候的哈尼梯田對水資源十分敏感。”許建初說,1990年以后年降雨量總體呈偏少趨勢,其中,與前三年相比,2019年至2021年哈尼梯田所在四縣年平均氣溫升高約2.92℃,年降水量卻減少約196.63毫米。

        同時,保護區內的水稻面積也在2004年至2006年,以及2010年至2012年這兩個干旱階段,分別降至94.61平方千米和54.52平方千米。“水資源日益趨緊,使梯田生態系統面臨失衡風險。”許建初認為。

        2013年,正因為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鼓舞,當地群眾的保護意識與種植積極性都得以提高,水稻種植面積在2013年至2015年間達到最高峰。

        “但在社會因素方面,隨著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人口增加導致人地矛盾突出。稻作生產不能滿足生活就業需要,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流、農耕人口呈老齡化和女性化趨勢。”周穎說,他們認為勞動力結構與經濟收入的變化,加之季節性氣候干旱與水利設施建設滯后,是造成哈尼梯田種植面積減少的重要原因。

        “哈尼梯田的保護,必須運用最新技術分析,從多學科、全方位、多視域探究生態-經濟系統的生態環境承載力,為解決好梯田區保護與發展提供科學依據。”許建初研究員呼吁。

        研究團隊建議,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當地應探索從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同構,向市場、科技、人文、政策同構的新生態經濟轉型;從生態智慧與生產方式向新農村生活方式轉型;從山區小農經濟向農文旅體驗經濟轉型;從勞動生產力向科技生產力轉型,實現梯田保護區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圖片由昆明植物研究所和紅河州文旅局提供)

        標簽:

        熱門推薦

        猜你喜歡

        市場